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帮助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学、研、践、悟”相结合、引领学生在火热的实践中挺膺担当,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4年7月16日—7月17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以“专业赋能振兴,共筑美好乡村”为主题从龙岩永定伯公凹出发前往福建土楼群、漳州南靖梅林、漳州古城调研实践。
探索古韵遗风,领略文化魅力
16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龙岩永定洪坑土楼群参观了庆云楼和振成楼。庆云楼这座矗立在龙岩永定青山绿水间的古老土楼,宛如一位沉稳的历史见证者,静静诉说着过往岁月的辉煌与沧桑。它的身躯庞大而坚固,由黄土和石块精心垒砌而成,外墙斑驳陆离,记录着风吹雨打的痕迹。振成楼是客家土楼的精品之一,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建于1912年。它占地5000平方米,费时5年建成,是永定最富丽堂皇的圆楼。其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在永定两万多座土楼中,较具代表性。通过实地参观庆云楼和振成楼,实践团深切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他们领略到了客家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感受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勤劳拼搏的精神风貌。
实践团参观土楼(陈荣忠 摄)
下午,实践团队抵达南靖云水谣,踏上鹅卵石古道,深入探访了云水谣古镇、和贵楼及怀远楼等古迹。在古栈道两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老街市上有很多特色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可以品尝当地的风味,也可以买些纪念品。古栈道的一端,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下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桥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夜幕降临时分熠熠生辉。桥的另一端,有一座云水谣地标,是一个巨大的圆形木制结构,上面写着“云水谣”三个大字,成为这座古镇的象征。
实践团探访漳州南靖云水谣(陈荣忠 摄)
17日上午,实践来到漳州古城,漳州古城集老牌坊、特色博物馆、地道美食、非遗文化于一体。“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是这座古城的五大鲜明特色。古城内,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和附近居民对这座千年古城的介绍,感受古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实践团参观漳州古城记忆馆(陈荣忠 摄)
追寻先辈足迹,重温红色经典
在漳州南靖梅林科岭红色党校教室里,科岭红色党校王盛洲校长为大家介绍有关红色科岭的故事,展示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激发了实践团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认识和对英雄人物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
王盛洲校长讲述红色科岭的故事(陈荣忠 摄)
庄严肃穆的科岭革命烈士陵园里,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高敬意瞻仰革命烈士,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鞠躬致敬。在这个神圣的地方,每个人的心中都仿佛重现了那段革命斗争史上的峥嵘岁月,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不朽功勋的同时,更寄托对烈士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
科岭革命烈士陵园(陈荣忠 摄)
在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里,通过一件件史实资料、一个个革命故事、一张张革命图片,实践团成员们再次深深受到“红色革命”洗礼,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理想信念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实践团在参观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陈荣忠摄)
专业赋能,携手共筑乡村振兴梦
16日下午,实践团抵达梅林镇政府,围绕三下乡实践主题“专业赋能振兴,共筑美好乡村”开展座谈会。乡旅学院副院长郑宗沧老师凭借专业视角和丰富经验,为梅林镇的文旅振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而后,郑宗沧老师向梅林镇副书记简强升展示了基于伯公灯原型的数字建模成果,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对伯公灯的精准复刻,更融合了现代科技的创新思维。通过材料、传播形式及内容的三重创新,并进行伯公灯传灯仪式,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张溪辉老师将数字建模所得到的伯公灯传给副书记简强升,在“点灯-传灯-守灯”中不断传承伯公灯精神。
传灯仪式结束后,梅林镇政府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百千万工程”签约仪式,此举,更为双方在探索和实践专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实践团与梅林镇政府开展座谈会(陈荣忠 摄)
乡旅学院副院长郑宗沧发言(陈荣忠 摄)
伯公灯传灯仪式(陈荣忠 摄)
“百千万工程”签约仪式(陈荣忠 摄)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来到梅林古镇实地调查了怀忍楼、镜楼、南庆楼和翠玉轩,感受了古镇的历史韵味和建筑艺术。通过对这些文化遗迹的实地调查,实践团对当地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为后续的乡村振兴规划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实践团调研梅林古镇(陈荣忠 摄)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红文旅,以龙岩永定、漳州梅林、漳州古城为主线。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文化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底蕴以及发展状况,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急迫性和以及专业赋能的重要性。同时,实践队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积极为当地的发展献计献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合影留念(陈荣忠 摄)
供稿:陈荣忠
排版:张凯
校对:周慧(师)
初审:陈伟成(师)
二审:詹灵红(师)
终审:郑宗沧(师)
总编辑: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