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帮古道韵悠长,专业赋能三下乡-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④】 泉州市德化县|瓷帮古道韵悠长,专业赋能三下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帮助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学、研、践、悟”相结合、引领学生在火热的实践中挺膺担当,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17日-18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实践团前往泉州德化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17日下午,实践团抵达泉州市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同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书记陈书堤开展了一场以“专业赋能振兴,共筑美好乡村”为主题的座谈会。座谈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连淑娇老师、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副院长郑宗沧老师及实践团成员们与高阳村书记共同讨论了如何以用专业赋能带动产业发展,巩固乡村振兴。

在交流环节中,连淑娇老师提出挖掘高阳村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开发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郑宗沧老师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高阳村书记对郑宗沧老师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表示愿意与学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和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推动高阳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实践与龙浔镇高阳村书记开展座谈会(陈荣忠 摄)

随后,郑宗沧老师向高阳村书记展示了基于伯公灯原型的3D数字建模成果,这项成果不仅精准的复刻了伯公灯的原样,也传承和弘扬了伯公灯精神。伯公灯传灯仪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连淑娇老师将这盏象征着革命精神和红色记忆的伯公灯传给高阳村书记,通过传灯仪式将其数字化传承,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郑宗沧老师向高阳村书记展示伯公灯(陈荣忠 摄)

 

连淑娇老师向高阳村书记传灯(陈荣忠 摄)

传灯仪式结束后,德化县龙浔镇高阳村书记与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开展“百千万工程”签约仪式,此举,标志着学院与高阳村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为今后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队与龙浔镇高阳村开展“百千万工程”座谈会(陈荣忠 摄)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在高阳村工作人员带领下,前往德化瓷帮古道。此地,据《德化县志》记载:“瓷帮古道从德化县前岭经岭头格,上石龟岭,至后湖窑,登羊广岭窑,达铺仔邮传机构的高洋铺,经两县交界的高洋塘报关,过草垵,出虎豹关,然后至永春桥头铺。”它不仅是明代德化南下泉州的必经官道,也串联起了德化各个瓷器窑址。

 

 

实践队调研瓷帮古道(陈荣忠 摄)

据工作人员介绍,高阳村为瓷帮古道上的第一站。在高阳村境内就有2处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元古窑址,此外还有明、清时期的古窑址28处。实践团成员们看着蜿蜒盘旋的山路和层层相叠的青石,深刻感受到千年前挑瓷人的艰辛,而今望去,古道在阳光的照耀下依旧闪耀着光芒,就如那份瓷匠精神在如今,依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德化人!

实践队合影(陈荣忠 摄)

18日上午,为巩固2023年“三下乡”成果,实践团再次来到德化县国宝乡内坂村。在交流过程中,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团总支书记陈伟成老师将3D数字建模的伯公灯模型成果向内坂村书记陈必焕展示,通过分享伯公灯的故事,凸显它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后通过传灯的形式,让伯公灯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让更多人了解伯公灯及其他背后的精神!

实践队与德化县国宝乡内坂村开展座谈会(陈荣忠摄)

 

陈伟成老师向内坂村书记讲解数字建模伯公灯(陈荣忠摄)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在红色文化里吸取能量,筑牢传承意志;在筑梦乡村振兴中砥砺前行,奋力谱写责任担当。接下来,实践队将根据实践所得,发挥专业特长,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身于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谱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实践合影(万飞鹏 摄)

 

 

 

 

供稿:任依琳

排版:张凯

校对:周慧(师)

初审:陈伟成(师)

二审:詹灵红(师)

终审:郑宗沧(师)

总编辑:相思岭乡村旅游产业学院

 

 

 

 

 

 

 

 

Baidu
map